当今世界的所有恶劣品质中,不真诚是最危险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名人名言短句》,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关键词:新闻报道 简讯 词汇 句法
电视新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体传播形式,很多人都是通过它来了解世界上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简讯更是以短小精悍的特点及时报道人们感兴趣的消息,但目前国内针对汉语新闻简讯的语言研究还不多见。笔者收集了2009年8月14日至18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的7组简讯,共50条消息,其中23条为国内简讯,27条为国际简讯,播音字数共4962字(数字和英文字母按其发音采计算数目),总用时15分50秒。本文将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新闻简讯的语言特点,希望能为新闻工作者和汉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词汇特征
大量使用专有名词。新闻报道离不开时间、地点、事件和相关人物,因此国家名称、组织机构名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简讯中频繁使用。统计结果显示,50条简讯中各类专有名词出现294次,共1066字,占总字数的21.5%。如例(1)这条96字的简讯中专有名词就出现了8次。
(1)加拿大麦格纳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沃尔夫13日说,麦格纳国际公司和俄罗斯储蓄银行已就联合收购德国欧宝汽车公司的方案同欧宝的母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层达成原则协议。两家将购买欧宝55%的股份。(2009年8月14日)
大量使用缩略语。语料中50条简讯播报总用时950秒,平均每条播报时间只有短短19秒。为了节约时间,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记者大量使用缩略语来压缩信息,使简讯报道更加简明清晰。常见的缩略语往往从新闻播报一开始就得到应用。如国际奥委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世博会(世界博览会)、中海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美国加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上证综指(上海证券综合指数)、深证成指(深圳证券成分指数)、参展(参加展览)、重建(重新建设)等;而不太常见的缩略语在第一次全称后才使用。如发审委(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大众(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新油气田(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田)等。
较多使用数字。当新闻报道涉及时间和数据时。记者通常运用精确的数字来说明,给观众留下科学和客观的印象,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统计结果显示,50条简讯中共使用数字193个,读音数目504个,约占总字数的10%。如例(2)中的9个具体数字客观地说明了我国在电力装机容量方面取得的进展,令人信服。
(2)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电力装机已突破8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6.03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76%;水电装机1.8亿千瓦,占21.77%;核电装机906万千瓦,占1.12%:风电装机1427万千瓦,占比超过1%。(2009年8月16日)
常使用新闻套语。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具有长期延续或反复出现的特点,新闻语言在反映这类事件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固定表达方式,即新闻套语。简讯中常使用的套语有:为……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截至目前、拉开帷幕、与世界先进工艺水平同步、同比上升/下降、相关措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创历届之最、紧急转移安置等。新闻套语准确简练、富有节奏感,既能节省播报时间,又能吸引观众。
多用新词语和外来语。词语是语言中最敏感的构成部分。社会生活出现了新事物,语言中就迅速地出现与之相应的新词语。cctv-l新闻简讯中所使用的新词语和外来语富于时代气息,观众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现代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如并购、回购、旗下、挂牌竞价、动漫电玩、乐队“粉丝”、凭证式国债、租赁房地块、碳纤维远程客机、atv货运飞船、高尔夫球四大满贯赛等。这些来自经济、科技、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新词语和外来语鲜明、生动,给简讯报道增添了表现力和新鲜感。
恰当使用客观报道性词语。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地陈述事实,不应带有感彩和主观判断,因此简讯中大量使用客观报道性词语,如说、称、宣布、透露、报道、公布、介绍、表示、提议、警告、数据显示、根据(协议、规定)等。我们收集的50条简讯共使用客观报道性短语34个,其中国内部分4个。国际部分30个。如例(3),4个中性的短语客观严谨地表明了消息来源的可靠性,避免了个人偏见。
(3)15号。英国警方公布了6号伦敦邦德大街珠宝抢劫案的调查进展。珠宝店提供的监控录像显示,两名劫匪早在4号就曾来到珠宝店门口打量店内情况,并且有过抢劫企图。据警方介绍,有关方面愿提供100万英镑悬赏金捉拿这两名劫匪。两名劫匪劫走的顶级珠宝价值4000万英镑。多家英国媒体称,这是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珠宝抢劫案。(2009年8月16日)
常使用俗语、成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新闻简讯常使用生动、形象的俗语和成语来增强吸引力和亲切感,如打量、顶级、说法、看点、名号、不堪设想、别开生面、独领、名将云集、脱颖而出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创造了鲜活的语境,使新闻语言丰富多彩。如萎缩、蔓延、挥杆开战、拉开帷幕、为两家公司合并铺平了道路,以及(航天飞机)现役、退役等。例(4)、例(5)、例(6)中使用的11个俗语和成语大大增加了新闻语言的魅力,让观众备感亲切。例(6)中把短跑比赛比喻成“飞人大战”,把运动员比作“种子”、“飞人”,形象地说明参赛选手水平之高超和比赛之激烈。例(7)中把玉门油田比作“摇篮”,生动地显示出它在我国石油工业中的重要地位:拟人的手法“迎来70岁生日”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引起读者联想。
(4)今天,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一只6岁大熊猫生下一对“龙风胎”,(2009年8月18日)
(5)13号。两头刚出生不久的亚洲狮幼崽在伦敦动物园首次公开亮相……两头幼狮一公一母……与非洲狮相比,亚洲狮个头较小,皮肤比较皱……(2009年8月14日1
(6)本届大赛的一大看点――男子百米飞人大战当天也打响第一枪。在当天进行的初赛和复赛中,媒体普遍看好的三大种子――牙买加人博尔特、鲍威尔和美国人盖伊都过关斩将。百米飞人的名号最后花落谁家,16号的比赛见分晓。(2009年8月16日)
(7)中国石油的摇篮――玉门油田今天迎来70岁生日。(2009年8月18日)
大量使用模糊词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因此新闻要真实、准确
地报道客观世界的事件,就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词语的使用在新闻报道中有重要作用。
第一,符合新闻报道讲究准确性和时效性的特征。如果相关信息来源不明确或是难以预知动态事件的发展,记者常采用模糊的处理方式,为事态发展留有余地,使报道更准确、更客观。如例(8),记者可能不清楚非正规就业人口的确切比例以及失业人口的精确数字,因此使用了模糊词语“很高”、“更多”来进行概括,增强了新闻的灵活性。
(8)今年第一季度阿根廷的失业率为8.4%。由于非正规就业人口在阿根廷劳工中所占比重很高,因此实际失业人口更多。(2009年8月15日)
第二,在新闻报道中,对次要的或冗余的信息使用模糊语言,可以更加突出主要信息的准确性@,满足受众的认知习惯。如果消除词语的模糊性,对报道的内容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那么新闻语言就会变得贫乏繁冗,造成受众的理解负担。例(9)中,模糊词语(等地、超过)对次要信息的描述更加衬托出主要信息(阿根廷、4.2吨、、麻黄碱)的准确性,符合受众的心里需求,同时也节省了播报时间。
(91阿根廷海关和警方近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等地缴获了4.2吨可用于制作的麻黄碱,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2009年8月14日)
第三,模糊语言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严谨性,避免表达绝对化。在新闻简讯中,记者经常使用“重要战略意义”、“主要来源之一”、“有关方面”、“远远低于”、“及时做好”等模糊词语概括客观事实,增强表述的严谨性。
句法结构
少量的句子。简讯往往只用少量的句子报道新闻事件的梗概。不提供详细介绍和背景材料。统计结果显示,50条简讯共包含138个句子,每条简讯平均使用句子仅2.8个。句子最多的一条国际体育简讯使用8个句子,句子最少的一条国内财经简讯使用1个句子。
长句和短句。从统计数字来看,新闻简讯中长句和短句的使用频率都很高。50条简讯的播音字数共4962个字,平均每个句子35,7个字,其中最长的句子77个字,最短的句子10个字。我们把含有1-35个字的句子视为短句,36个字以上的句子视为长句。138个句子中,短句75个,占54%;长句63个。占46%。23条国内简讯中有19条首句是短句,占83%;而27条国际简讯中有19条首句是长句,占70%。长短句交替使用,使新闻简讯的语言更加丰富,避免了单调,有助于观众在短暂的瞬间抓住新闻的主题。
陈述句的优势。句子一般可划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思维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用来叙述事实或说明事物的运动、形状和类属等。语料中所有的句子都是陈述句,这体现了新闻简讯传递信息的根本功能。
多重名词前置修饰成分。多重名词短语前置修饰成分是新闻简讯的一大特点。50条简讯中,带有4个以上前置修饰成分的名词短语并不少见,如新疆首届群众才艺大赛、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的壮举、民主改革5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架从墨西哥托卢卡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有些名词前置修饰成分甚至超长且复杂,如:世界第三大存储器集成电路制造商――德国奇梦达在海外最大的研发机构;四川、重庆、海南三地遭受暴雨洪涝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群众:深圳龙岗区舞王俱乐部“9・20”重大火灾等3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报告。名词短语的复杂一方面固然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是实际的需要。简讯报道有时问的限制,而且报道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是间接的一次流,因此。在不影响内容信息的前提下,增加名词的前置修饰成分既能使语言准确清楚,又能节省时间。
论文关键词:艺术语言;科学语言;语法单位;差异
论文摘要: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在语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对其作了比较研究。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相比,在词一级语法单位的差异性表现为词类的活用;在短语一级表现为变异搭配;在句子一级表现为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在句群一级表现为整体设喻,在特殊的句群——篇章层级就表现为童话、散文诗等不同的语体。
艺术语言,也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做对语法偏离的语言,或者把它叫做破格语言。
科学语言与之相反,就是常规的语言,是定格的语言。
本文试从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丰富艺术语言学的语法理论。
一
语法单位是从语言材料中切分出来的语言的结构单位。现代汉语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一级的语法单位。从活动能力看,可以分为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自由语素也就是词,我们把它放到词汇一节去讨论。那么就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来言,我们认为不存在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上的差异性,因为语素仅是构词材料,根本没有进入交际领域,而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差异,是词语运用上的愁异,属于交际领域的。所以对于语素一级,我们认为没有差异性可言。
一般认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我们认为词不仅是备用单位,同时也是使用单位。如“狗”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狗,名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我们认为这里的名词“狗”是备用单位。我们再看下例中的“狗”:
(1)小赵心里更打了鼓,老李不但不傻,而且确实厉害。同时,他要是和所长有一腿的话,我不是收拾他,就得狗着他点,先狗他一下试试。(老舍《离婚》)
“狗”本是名词,是不可以带宾语的,但这里的“狗”却带了宾语“他”而转为动词。我们认为这里的“狗”就是使用单位。从五级语法单位看,对于“狗”的阐释只能从词或短语的层面,我们似乎可以把“狗他”看作是动宾关系的变异搭配,而学术界的动宾变异搭配一般是指下面这样的句子,如:
(2)当天空闪烁爱的誓言
骏马眼里
两条眠着的蛇
让大地的心脏
停止了跳动
(鲁若迪基《开满鲜花的草地》)
“闪烁”一般和“灯光、星光、眼睛”等名词搭配,“誓言”一般和“忠贞、坚定、铿锵”等形容词搭配,“闪烁”和“誓言”搭配在语义上不相容的,在这里,“闪烁”和“爱的誓言”的搭配就是动宾的变异搭配。并且,“闪烁”是动词,“爱的誓言”是名词,又符合动词和名词构成动宾关系的语法规则,各自没有词的转类现象。学术界的变异搭配通常指的就是这种语法形式上符合规则,语义上不能融合的词语搭配现象。骆小所先生认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作另一种词性用的修辞方式叫转品,有的也把它叫做转类。骆小所先生是把它放在修辞里论述的,我们认为,修辞属于句的层面,如比喻、比拟等,而“词类活用”属于词的层面,所以象例(1)中“狗”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就把它放在词一级语法单位里去研究,而不放入短语层级或句的层级。
词临时改变词性,我们称之为活用,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词的活用主要是一类实词活用为另一类实词,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也有虚词活用为实词,如副词活用为动词、语气词活用为动词。
二
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认为,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又叫词组。短语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十二类。我们认为短语一定是语法形式上能够搭配的,如定中短语,一般定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区别词、数量短语充当,中心语由名词充当,但是意义上不一定搭配,如:
(10)湿淋淋的笑声
在湿淋淋的阳光中
编织着湿淋淋的梦(马瑞麟《泼水节》)
“湿淋淋的笑声”在形式上可以搭配,“湿淋淋”是形容词,“笑声”是名词。而在语义上,“湿淋淋”一般和“头发、衣服”等名词搭配,“笑声”一般和“清脆、爽朗”等形容词搭配,“湿淋淋”和“笑声”在语义上是不相容的。所以我们认为骆小所先生对短语的界定更客观,“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比词大的造句单位。”在上述的十二类短语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一般不存在语义的不容合搭配,常见于科学语言。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中既有语义的溶合搭配,也有语义的不容合搭配,所以既存在于科学语言中,也存在于艺术语言中。
1.主谓短语。
(11)丧事少不了他
腮帮成山包
悲伤淹没了整个村庄(艾吉《笛手》)
“悲伤”是名词,“淹没”是动词,在语法上可以搭配,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2.动宾短语。
(12)她轻快的脚步,
踩疼我的目光。(孙少文《草原上的小姑娘》)
“踩疼”和“我的目光”是动词性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搭配,语法上符合常规,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
3.偏正短语。
(13)那支古老的歌谣
从早唱到晚
直到把山寨的旋律送进
汗渍渍的梦乡(鸟蛮兹佳《山路》)
“汗渍渍”是形容词,“梦乡”是名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以上是定中结构,我们再来看状中结构的例子,如:
(14)脚步无法企及
只有用目光攀摘(密英文《心事》)
“用目光”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攀摘”是动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4.动补短语。
(15)花金子:不怎么,我在家偷人养汉,美得难受。(曹禺《原野》转引自冯广艺《变异修辞学》)
“美”是形容词作中心语,“难受”是形容词作补语,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
三
骆小所先生认为,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按照这个定
义,修辞格并不仅是出现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出现在短语层面或句群层面。出现在短语层面的大都可以看作小句;而出现于句群层面的修辞格仅限于比喻、拟人等少数,其它的修辞格都不适用,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认为修辞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层面。
不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属于科学语言,而运用修辞格大多属于艺术语言。按骆小所先生的分类,修辞格有44种,如比喻、比拟、移情、易色、飞白、设问、同形等。我们认为设问、反问可以看作是用于科学言语,其它都是用于艺术语言。用于艺术语言的,我们仅举比喻、比拟和通感为例。
1.比喻
(16)横在峡谷中的山脊梁都很薄,像一块块竖起来的板子,四五百米高的山,顶部只有米把宽。(和国才《雄奇的怒江大峡谷》)
用“板子”作比喻,形象表达了怒江大峡谷中的山陡峭和薄的特点。
2.比拟
(17)潮水亲吻沙滩,
椰风和着海韵。(邹纲仁《绿岛之恋》)
把“潮水”一次次的涌向沙滩,写成是“亲吻”,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柔情。
3.通感
(18)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钢琴曲属于乐音,自然是美妙和谐,而名曲,尤为和谐美妙,以此比喻“光和影”,体现了月色下的景致美丽异常。
4.设问
(19)你那叫同情?你那叫伪善,劳动人民不用你怜悯!(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5.反问
(20)说真的,我不大喜欢那山门的口气:西双版纳总佛寺。佛门也分个等级,岂不俗气?(黄晓萍《版纳560寺》)
四
句群,也叫句组,或称句段,是意义上有联系,但句法上各自独立,相互之间已由隔离停顿和完整语调分割开了的数个句子。句群一般是段落的一部分、或者等于一个段落,或者等于几个段落,无论大于、等于或小于段落,都是跟段落有关系,我们称之为段落句群;还有一种句群就是等于整个篇章,我们称之为篇章句群。句群通常就分为这两类。在段落句群层级可以运用的修辞格只有比喻,因为它已经跨出句子的范畴,我们称之为整体比喻。如:
(21)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是用整体比喻说明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篇章,如果整体用拟人的手法,就是童话,属于文艺语体的童话语体。如:
(22)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
没想到,几天工夫,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秆儿,她急得跺脚,捶胸,放声大哭。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叶圣陶《稻草人》)
叶圣陶用童话故事的方式,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如果整体用比喻的手法,就是象征,例如有的散文和散文诗,如:
(23)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本文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同时本文发表在国民党统治区,所以采用象征手法,写得含蓄隐晦。
(24)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的英雄们。(鲁迅《秋夜》)
鲁迅用象征暗示出那个时代血腥的斗争现实,也表达了对春的渴望。
我们从各级语法单位的角度,考察了艺术语言语法上的偏离性。也正是这种偏离,拉大了辞面和辞里的距离,拓展了受众的理解空间,赋予艺术语言更多的空灵与弹性。对艺术语言语法的进一步阐释,深化了我们对艺术语言丰富特性的理解。
关键词: “短信我” 名词活用为动词 成因
1.引言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手机、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同时这些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的语言表达形式。近来,手机短信、互联网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在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也挑战了语言的弹性。对于这些看似“叛逆”的形式,我们不能断然肯定或否定,因为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弄清其形成的原因才能作出客观的评判。本文拟以“短信我”为切入点,从历史、认知、语用角度解释其成因。
2.“短信我”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
“短信我”这种用法常见于手机短信和互联网,例如:“前段时间有个女孩短信我。”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前段时间有个女孩发短信给我。”“短信我”可以理解为“发短信给我”,前后意义相同,但前者用起来显然更简洁,所以成为人们的“新宠”。从词汇角度看“短信我”这个组合,可以分成“短信”和“我”两个部分,前者是名词性成分,后者从广义的角度看也是名词性成分(为了方便起见,下文将两者分别称为名词1、名词2),我们会发现“短信”与“我”之间既非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在分析以下例证之后,我们再下结论。
我用百度搜索了包含“短信我”的句子,整理出176条,按照用法的不同,大致分为5类。限于篇幅,从中选择一部分列于下面。
2.1 x1 短信我
(1)exgf刚才短信我。
(2)外地工作,贱卖(衣服)~~~看上直接短信我。
(3)有获奖的玩家,请论坛短信我。
(4)阿姨半夜短信我要涨工资。
(5)请楼主尽快短信我。
(6)更新地址,不要再短信我了。
(7)她昨天短信我。
(8)3月8日晚上的相亲男这两天经常短信我。
(9)要照片的话单独短信我。
(10)要看扬马照片的到开心网短信我。
分析:“刚才、直接、尽快、再、经常、单独”这几个词,常常以副词身份做状语修饰动词。“论坛、半夜、昨天”与介词词组“到开心网”也可以充当状语,表示地点、时间。以状语来看待“短信我”之前的成分x1,各句的意思与结构是讲得通的。这样,“短信我”就应当是谓词性成分。
2.2 x2 “短信我”
(1)如果你不希望有人打扰你平静的生活,可以短信我。
(2)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短信我。
(3)要q号的可以短信我。
(4)需要的电我。q我。不要短信我。
分析:“可以、(不)要”是能愿动词,一般用在动词前面表可能、意愿和必要。这里x2 “短信我”,可以理解为能愿动词 谓词性成分。
2.3 “短信我” y1
(1)转让几块纹石珍珠,看好了就短信我价格。
(2)谁能短信我一个dz7.2测试站邀请码?
(3)请直接短信我姓名地址邮编。
(4)请所有去厦门的朋友短信我你们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
(5)请亲人们短信我你们的手机号。
分析:以上5例的斜体部分皆为名词性成分,其中例1、2、3中“短信我”之前有“就、直接、能”,可视为副词及能愿动词,“短信我”为谓词性成分,则其后的名词性成分应为宾语。例4和例5的结构为请 名词词组1 “短信我” 名词词组2,“请”之后的部分解释为主谓宾结构比较合理。
2.4 “短信我” y2
(1)哪位朋友知道feng的联系方法,短信我一下。
(2)来之前短信我一下。
(3)请再短信我一下。
(4)决定参加的xdjm们站内短信我一下。
分析:“一下”为动量词组,通常跟在谓词性成分之后做补语,因此“短信我”应为谓词性成分。
2.5“短信我” 了/名词性词组 “短信我”
(1)他短信我了。
(2)知道的朋友短信我。
(3)还没吃饭又不知吃什么的短信我。
(4)想要邀请码的兄弟短信我。
(5)有套房找合租的人短信我。
(6)mm短信我。
分析:例1中“了”为动态助词,一般跟在动词后边,5个例子解释为主谓结构比较合理,因此,“短信我”应该是谓词性成分。
通过以上5类例证分析,我们认为“短信我”应该是动词性词组:它可以前加状语、能愿动词,后加宾语、补语,还可以加动态助词“了”。
3.以历史、认知、语用的视角看待“短信我”
从根源上讲,“短信我”成为一个动词性词组,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名词 名词(成分)的组合中“短信”活用为动词。下面我将要从历史、认知、语用角度进一步探求“短信我”形成的原因。
3.1历史视角
说起来,“短信我”这种名词1 名词2组合,其中名词1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古已有之。所谓名词活用为动词指的是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动词,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以下4例摘自“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成都广播电视大学):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注:“目”,本是名词,指眼睛,句中临时活用为动词,充当谓语,意为“使眼神”。
(2)綦毋张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之战)
注:“肘”是名词用如动词,作谓语,“皆”是范围副词,“肘”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是“用胳臂肘触动”。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箪”是“用圆形竹筐装”,“壶”是“用壶盛”。
(4)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能愿动词“欲”,表示想要,与名词“刃”连用,“刃”原意为“刀口、刀锋”,而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杀”。
因此,“短信我”并非凭空而来,它与历史上名名组合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一脉相承。
3.2认知视角
语言现象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除了着眼于语言结构之外,还应重视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功能主要是交流信息,语言的结构是语言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自我调适的结果。”(沈家煊,1998)“短信我”是“发短信给我”的意思,其短小的形式突出了内容(短信)与接收对象(我),适合手机短信与互联网上快速传递信息的需求,也符合“眼球经济”时代人们标新立异的心理,因此这种形式的出现应当是语言结构自我调适的结果。
“短信我”形成的认知上的原因可以用“宾语和自然焦点”的相关理论来解释。所谓自然焦点指的是:一句话的语义重点通常在陈述或谓语部分,如果谓语动词带有宾语,宾语通常成为语义的重点,即自然焦点。bolinger曾指出一条“线性增量”原则,即在没有干扰因素的条件下,随着句子由左向右移动,句子成分负载的意义越来越重要。firbas进一步提出“动态交际值”概念(简称cd值),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cd值指一个语言成分在推进交际、完成交际目的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一般的主动宾句而言,其宾语的cd值最高,是“自然焦点”,因而最易引起人的注意。(沈家煊,1998)
“短信我”的意义来源于“某人发短信给我”,按照宾语自然焦点的理论,宾语“短信”和“我”的cd值相对比主语“某人”和谓语动词“发”都要高,自然成为句子语义的重点和焦点,很容易就凸显出来。从认知心理来讲,在许多事物中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总是那些有凸显性的东西,于是“短信我”就产生了。
3.3语用视角
手机短信的最大信息长度不超过160个英文、数字字符或70个汉字,在网上通过文字传递信息的时候,大家偏向于用尽可能少的字符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短信我”应用的场合主要是手机短信与互联网,它的出现是人们追求省力、经济的结果,符合经济原则。所谓“经济原则”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符号形式来表示尽可能多的意义内容,又不至于使人难以理解或是误解。在手机短信与互联网这样的特殊语境之下,人们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省力,在能够传递信息又不至于造成误解的时候往往选择短小的形式,突出语义的重点。所以经济原则是“短信我”产生的语用学原因。
4.结语
语言的本质特点是社会性,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词新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换。但人类的发展总是在一定历史基础之上逐步前进的,同样的,在某一个共时平面上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语言现象,往往能够在历时的平面上找到根源。当然,人是语言这一工具的创造者与运用者,人的认知特点与交际需要无疑会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产生影响。“短信我”只是众多新奇表达中的一个小点,与之类似的还有“电话我”、“qq我”、“e-mail我”等,正是这些创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使它能更好地满足我们的交际需要。新词新语的产生可能是个人的作品,但其生命力的长短却非个人可以决定,要经受时间和大众的考验。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周安,徐春婷。名词动用现象的古今汉语对比分析[j].剑南文学,2009,(7).
关键词:汉日对比 形谓句 主语 谓语
一、引言
关于汉语形容词谓语句(形谓句)的研究,赵元任(1979)运用结构主义对汉语形谓句进行了考察,认为形谓句有三种作用:1.对比;2.肯定;3.叙述。范晓(1998),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形谓句进行了研究对形谓句的句法语义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对其下位句型的句法语义特征也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并对这些句型的语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日语形谓句的研究方面,山冈政纪(1995)运用“情报归属理论”对日语属性形容词和感情形容词作谓语时的构文特征进行了探究,认为:1.所有的形容词句都持有依据“感觉者”的报告的主观性;2.如果是属性形容词,则通常所理解的客观性也是从称为知觉共有的信念这一主观性而来的;3.比较表达中形容词句的主观性被排除。而半藤英明(2006)对日语形谓句主语的确立方式的研究表明,如果形容的是人物或事物,则被形容的主体有必要明示出来;形容方式可以用连体修饰也可以是形谓句形式,用形谓句形式的场合,使用“が”还是“は”与形容词的种类、句子类型有关;属性形容词可用于现象描写句和判断句,而感情形容词基本上用于判断句。
纵观语法研究的历史,对汉日形谓句的研究不够深入,且偏重于形容词的类型对句子的影响,忽视了对形谓句主语的考察。然而,谓语是根据主语的特点选择的,主语决定了谓语的使用。基于此,本文采用汉日对比的方式,以形谓句的主语为中心,着重探讨汉日形谓句的主谓关系。
二、对主语的定位
不管是汉语还是日语,学界对“主语”与“话题”的看法各执其词,没有定论。那么在形谓句中,什么样的意义内容可以作为主语确立呢?下面对本文使用的汉语的“主语”“话题”,日语的“主格”“主题”“话题”各用语进行说明。
(一)汉语主语的定位
一直以来,“主语”和“话题”的关系问题备受语法学界关注。但是汉语学界对“主语”和“话题”的句法地位、功能等问题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石毓智(2001)对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作了区分,见表1。
本文所用“主语”概念与表1“主语”概念基本相同,故依据以上条件设定主语。范晓(1998:92)指出,“形谓句在构造上分为前段和后段两部分,前段是主语,后段是形容词性词语所作的谓语”。本文亦依照此说。
(二)日语主语的定位
一般认为,“主格”即以格助词“が”为标记,表示与谓语的格关系。“主题”以“は”为标记,表示与谓语之间的解说关系。关于“主格”与“主题”的表示,野田尚史(1996)作了详尽的论述,然而在其对“は”与“が”的分析中,并未用到“主语”这一概念。北原保雄(1981:204)提到,“对日语主语的问题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后,其结果果然是主语对于日语语法学是无用的”。尾上圭介(2004)认为主语为以“が”格确立之项,且为事态认识的核心项目,主语的成立要素以“が”格为基本。若如尾上圭介所述,主语以“が”格为基本的话,本文对形谓句主语的分析将不能完整。所以本文不采用此说。野田尚史(2002)认为,一直以来主语的处理都是“动作主、主格、意志主、语气主”等相混同,这有必要进行整理,从意义的层面来处理的话,从谓语的意义内容来看,只有将与其主体相当的成分称为“主语”才是妥当的。c上,本文将形谓句的“主语”界定为:成为被形容主体的事物或者概念,即属性、状态或感情的主体。
三、汉日形谓句的构造
汉日形谓句在构造上大体相同,都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为由名词、名词性短语或谓词性短语构成的主语,后面是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例如:
(1)现在的物价贵。
(2)卖掉那些书真可惜。
(3)富士山が美しい。
(4)私は嬉しい。
(5)雨がこんなに降ることは珍しい。
例(1)、(3)、(4)的主语“现在的物价”“富士山”“私”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2)、(5)的主语“卖掉那些书”“雨がこんなに降ることは”为动词性短语。汉语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熙,1982)。例(1)的谓语部分“贵”是性质形容词,例(2)的谓语“可惜”是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大、红、快、好)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大方、干净、规矩、伟大)。状态形容词包括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小小儿的)与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干干净净的)。从语法意义上看,性质形容词单纯表示属性,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而日语的形容词从性质上分为属性形容词(如例(5)中的“珍しい”)和感情形容词(如例(4)中的“嬉しい”)。下面就形谓句的主语类型对形容词的选择影响及主谓关系进行分析。
四、不同类型主语对谓语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形谓句的主语可以是名词性主语也可以是谓词性短语。本文对这两类主语分别进行分析。
(一)名词性主语对谓语的影响
形谓句的主语为人称名词的情况如:
(6)你忙,就不打扰你了。
(7)他很老实。
(8)文洁聪明,很快就学会了。
(9)wは蛇がこわい。/我怕蛇。
(10)彼はしい。/他和蔼。
(11)妹が若い。/妹妹年轻。
汉语人称名词作主语时,所用形容词可为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状态形容词。如例(6)、(7)、(8)中的“忙”“老实”“聪明”都是性质形容词。也可用如“老实巴交”“可怜巴巴”等。日语人称名词作主语时多为感情形容词,如例(9)中的“こわい”,也有属性形容词,如例(10)、(11)中的“やさしい”“わかい”。然而日语感情形容词作谓语时,有人称的限制,由于表示的是主观感情,所以不能用于第三人称的表达。如:
(12)*花子は蛇がこわい。
(13)*弟はすしを食べたい。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寺村秀夫(1973)提出了一些方法:①使用连体修饰;②使用接词“がる”,将其动词化;③附加“のだ、らしい、そうだ”等助动词;④引用节;⑤表示理由的从属节;⑥使用过去式。如:
(14)蛇がこわい人。
(15)弟はすしを食べたがっている。
(16)弟もすしが食べたいのだ。
(17)太郎は蛇が怖いらしい。
(18)弟はすしが食べたいそうだ。
(19)弟はすしが食べたいといっている。
(20)その子はその家の犬が怖いので、いつも回り道をして学校へ行く。
(21)その子はその犬が怖かった。
形谓句名词作主语的情况除了人称名词,还包括其他事物名词、地点名词、时间名词等。以下统称事物名词。如:
(22)山美、水美、人更美。
(23)我的房间小,你的房间大。
(24)那把刀快。
(25)日本はなんと言っても国土が狭い。
(26)この列は、早いねえ。
(27)腕がlい。
汉语事物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可以是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状态形容词。由性质形容词单独充当谓语的句子一般表示诊断,如例(28)、(29)。而当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时,一般对主语进行描写,而没有诊断的意思,具体运用时相对比较自由,如例(30)、(31)。日语方面,由于感情形容词多用于有生命主体充当主语的场合,所以事物类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多使用属性形容词。如例(32)、(33)。
(28)这件衣服贵。
(29)半夜里冷。
(30)他的脸铁青。
(31)那女孩的嘴唇薄薄的。
(32)用のバットはxい。
(33)新志と言っても、思ったよりwい。
(二)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作主语时对谓语的影响
汉语和印欧语在语法上的显著区别之一是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直接充任主/宾语而无需改变形式(熙,1982:101)。有的语法著作认为,主语和宾语位置上的谓词已经转化为名词。那么在形谓句中,谓词性短语作主语会表现出什么句法特征呢?这里参照熙(1982),将汉语谓词性短语分为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进行分析。汉语动词性短语作主语的情况如:
(34)先别告诉他比较好。
(35)教书不容易。
(36)他不去是对的。
很明显,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形容词多使用评价性语气的性质形容词,而较少使用描写性强的状态形容词。
在日语中,动词是无法直接充当主语的,充当主语的必须是“体言”(名词、代词等名词性词)。于是日语动词用作主语要先进行名词化(“体言化”),或仅h充当连体修饰语,修饰主语名词。此时主语的性质已不再是动词性短语,而成为名词性短语。如:
(37)彼が草を吸うのはめずらしい。
(38)考えるのが面倒くさい。
(39)走りaける人がwましい。
例(37)中的“彼が草を吸う”、例(38)中的“考える”被形式名词“の”名词化,可以整体地看作一个事件(出来ごと),即已成为一个名词性主语。而谓语形容词“めずらしい”“面倒くさい”均为属性形容词。不难认定,无生命的事件作主语时,谓语形容词多为属性形容词。例(39)中的“走りaける”作为一个连用修饰节修饰“人”,“wましい”则是感情形容词。
那么,汉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作形谓句的主语时,会有什么不同呢?汉语方面,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可以作主语,根据张国宪(2006)对形容词情态类型的统计结果,能用作主/宾语的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共958个,如“安定、清闲、正常、紧巴巴”等。不能用作主/宾语的形容词有109个,如“昂贵、枯黄、透、妥善”等。在形谓句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主语的情况如:
(40)干净最重要。
(41)大一点儿好看。
形容词充当主语时,由于汉语性质形容词单纯表示属性,而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所以谓语形容词一般会使用带评价语气的性质形容词。日语形容词作主语时使用方法与动词相同,不能直接作主语,必须先将其名词化,然后再根据需要选择相应谓语。例如:
(42)新しいほうが良い。
(43)旨みが足りな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形谓句主语的词性对谓语的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汉语方面,当主语为人称名词时,可以使用性质形容词也可以使用状态形容词;而日语第三人称作主语时使用感情形容词有一定的限制。汉语事物类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形容词的选择较为自由;日语中由于感情形容词多用于有生命主体充当主语的场合,所以事物类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多使用属性形容词。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作主语的场合,汉语谓语形容词多使用评价性语气的性质形容词,而少使用描写性强的状态形容词;由于日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无法直接充当主语,所以需要进行名词化之后整体成为事件名词,无生命的事件作主语时,谓语形容词多使用属性形容词,而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主语时与动词一样,必须将其名词化。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3]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石毓智。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j].语言研究,2001,(2).
[6]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山政o.uyの⑹艨臻gと形容~文のt}(i)[j].大学o要,1995,(5).
[8]半藤英明。形容~述z文の立て方[j].熊本h立大学文学部o要,2006,(12).
[9]野田尚史。「はと「が[m].|京:くろしお出版,1996.
[10]野田尚史。主zと主}――}合的な概念である「主zの解体に向けて[j].言z31-6,2002.
[11]北原保雄。日本zの世界(6):日本zの文法[m].|京:中央公社,1981.
[12]尾上圭介。朝}日本zv座(6):文法(ii)[m].|京:朝}店,2004.
关键词: 计算机翻译 systran 词语切分 未登录词
在我国,外汉机器翻译系统,特别是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的研制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功,达到初步实用的水平,并且推出不少实用系统,如“译星”、“汉神”、“通译”等。但汉外机器翻译,特别是汉英机器翻译的研究却进展缓慢,离实用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要把英文句子“we should do our utmost to achieve our goalin life.”翻译为中文,机器一般可以翻译得较为准确,但是要把汉语句子“他踢坏了三双鞋。”翻译为英文,机器有的翻译为“he plays three pairs of evil shoes.”,有的翻译为“he kicked three pairs of shoes bad.”,还有的翻译为“him kick spoil 3 pairs of shoes.”。这些软件翻译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词法、句法和语法几个方面。
1.词法分析的难点
1.1词语切分
汉语的书面形式是字与字之间的连续书写,词与词之间没有自然的界限,因此,汉语的自然语言理解首先要解决词的自动切分问题,而词的自动切分中,交集型歧义和组合型歧义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把交集型歧义和组合型歧义解决得比较好,要把汉语的自动切词正确率提高到99%也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而且汉语的自动切词正确率即使达到99%,对于机器翻译来说也是不够的。因为机器翻译系统不是以词为单位的,一般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处理的,这样一个句子只要有一处切词错误,整个句子就很有可能面目全非。
1.2未登录词
未登录词指没有被分词词表收录的词语,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和新出现的词语。未登录词是不可穷尽登录的,如人名、地名,几乎可以看成是无限的,新词也是不断产生的。未登录词包括专名和非专名两大类,专名包括人名、地名等,非专名包括新词、简称、行业用语、部分习语、俗语,等等。未登录词不仅在汉语中存在,英语中也存在未登录词,不过,英语中的未登录专名名词有形式标志,其首字母是大写的,但汉语中的未登录词不仅没有形式标注,而且组成汉语未登录词的汉字可能本身又是汉语词,也就是说,汉语的未登录词容易与普通词语混淆。
1.3词表
英语中的词是基本确定的,汉语中的词却很难确定,或者说汉语中的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语法规则构成的语法单位。词和语素、短语是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但由于汉语中的词和自由语素、短语都能单说或单用,因此要分清词、语素和短语比较麻烦。举一个例子,“肉”是一个词,“猪肉”、“鸡肉”、“狗肉”倾向于是一个词,“海豹肉”、“海豚肉”倾向于是一个短语,“果子狸肉”、“猫头鹰肉”就更倾向于是一个短语。可以看出,汉语的词的确认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供机器使用的词表的原因,而词表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机器翻译中绝大多数知识和规则都依赖于词表而建立,这样就加大了汉语自动分析的难度。
2.句法分析的难点
2.1核心动词的分析
对于句法分析而言,抓住谓语中心词就意味着这个句子有可能分析准确,如果连谓语中心词都找错了,就意味着这个句子不可能分析准确。例如“王先生邀请她一起开车出去玩。”,对这个句子进行分词、词性标注等预处理后得到:王/n先生/n邀请/v她/r一起/d开21.720.9车/v出去/v玩/v。然而,其中有可能充当谓语中心词的有:“邀请”、“开车”、“出去”、“玩”。由于汉语属于分析语言,缺乏明显的形态标记,在这些词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谓语中心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2.2特殊结构的处理
汉语中的某些特殊结构是汉译英系统较为棘手的问题,包括连动式、兼语式、受事主语句、主谓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动补式等。连动式由若干个动词或动词短语相互连接,没有明显的形式标志,机器往往难于确定其中的主要动词,如果主要动词的判定有误,整个结构的分析必定失败。
2.3标点符号的影响
现有的机器翻译系统一般都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翻译的,但是要确认汉语的句子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汉语“句子”的随意性太大,短的可以只有一个词(独词句)或一个短语,长的句子可以是一个复句,甚至可以是一个段落。这样,当遇到一个特别长的汉语句子时,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时空开销,而且这样做增加了分析的难度;而分成几个小句来处理,又难以准确地断句。也就是说,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导致从句和分句没有明显的差异。
3.转换过程中的难点
由于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形态变化的语言,而英语却有形态变化,因此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转换为英语的过程存在多种“从无到有”的选择。以下是在汉英机器翻译中遇到的最常见的几种比较难解决的转换问题。
3.1冠词问题
汉语没有冠词,英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往往要加上冠词,冠词又分为零冠词、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三种情况。这样从汉语的“无”冠词到英语的“有”冠词,翻译时需要确认究竟是零冠词,还是定冠词或不定冠词。
3.2单复数问题
汉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没有单复数形式,只有“们”等后缀可以勉强充当形式标志,但英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却存在单复数。这样从汉语的“无”单复数到英语的“有”单复数,翻译时需要确认究竟把汉语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翻译为英语中的单数还是复数。
3.3时态问题
汉语没有时态,只有一些可以有助于显示时态的助词(如“着”、“了”、“过”)、副词(如“将要”、“马上”、“正在”)和时间名词(如“现在”、“从前”、“目前”)等,不过,这些标志词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态标记,如“了”有时翻译为过去时,有时翻译为完成时、过去完成时,有时甚至不表示任何时态;英语动词却有时态,这样从汉语的“无”明显时态到英语的“有”时态,翻译时要确认究竟把汉语中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翻译为英语中的现在时、过去时还是将来时。
2.4.4语式问题
语式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区分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愿望式等。汉语没有语式,英语中表示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或个人主观愿望时,要使用虚拟式。这样从汉语的“无”明显语式到英语的“有”语式,翻译时需要确认究竟把汉语翻译为英语中的陈述式还是虚拟式。
4.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还是源语言向目标语言的转换,把汉语译为英语都存在“从无到有”的困难。正是因为在汉英机器翻译中,除了一般机器翻译(如英汉机器翻译)都存在的一些困难(如一词多义、结构歧义、语义歧义、语境因素等)之外,还存在这些“从无到有”的困难,这些特殊的困难几乎分布于翻译的各个阶段,导致机器翻译中把汉语当做源语言要比把英语当做源语言要困难得多。
参考文献:
[1]刘群,俞士汶。汉英机器翻译的难点分析。载黄昌宁主编。1998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微笑,不能代表什么,只能说明你很坚强。
3、终于明白,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照的进来。
4、无声世界不孤单,艰苦创业赢掌声。
5、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6、没有人能令你失望,除了你自我。
7、人心齐,泰山移;多增员,多举绩。
8、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
9、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1.字位文体标记。字位包括语言的视觉中介,亦即书写系统,即标点、拼写、排版、字母和段落结构等。针对此类新闻报道,其字位文体特征则体现在段落结构,标点和超链接的使用上。
段落里句子较少。在科技新闻报道当中,每段句子较少,阅读难度也会相应降低。段落之间有空行,为读者提供了适当的休憩,让读者保持兴趣和新鲜感。
逗号和引号使用频率较高。新闻报道需要为读者更多的信息,而逗号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引号较多,常引用他人的话语,目的是为了让新闻报道更具有权威性,让科学研究更具有客观性。
超文本链接的使用是环境类科学新闻报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超文本结构中,每一个加下划线关键词都可以链接到相应的文本,从一个站点就可以获取多个站点拥有的相关信息,了解更详尽的背景知识。
2.词汇文体标记。难词相对较多。难词至少含有三个音节,不包括有屈折变化的和专有名词。此类报道的难词较多,读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文体正式度很高,更具权威性。专业术语使用也比较频繁,这些生物和化学词汇虽然增强了阅读难度,但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专有名词在此类报道中也很普遍,这也是新闻报道和科技类文章共有的文体特征。虽然为了节省篇幅,倾向使用缩略语,但其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专有名词都是以完整形式出现,并未使用缩略语,文章变得更有说服力。
3.句法文体标记。
(1)句子类型。形式完整的英语句子根据形式构造的规则性可以分为“大句”和“小句”。大句分为两大类:简单句和复句。为了使文章承载的信息量更大,环境类的科技报道通过句法组合,多使用复句。根据功能的不同,句子也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此类文本,虽然其句式种类较为单一,几乎只用了陈述句,却符合新闻报道的特征,使信息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2)句子长度。句子长度作为衡量文体是否正式的标准,句子越长,语言就更为正式。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为17.6个词,环境类的科技新闻报道的句子长度已经远远大于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所以它的文体正式度更高。
(3)从句类型。名词和动词词组结合,形成的语法结构就是分句。科技类新闻报道多用复合句和并列复合句,分句的数量自然就很多。为了确保准确性和科学性,新闻作者就需要用多种分句,对研究或实验做详细地描述,提供更多的信息,使文章结构更连贯。
(4)短语类型。短语有六种形式: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属格短语、动词短语。本文主要从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来分析环境类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
文体学中,名词短语具备多种句法功能,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补语和状语。名词短语越多,语篇越复杂。不难发现,此类本文的名词短语基本占据篇幅的一半左右,每个名词短语的单词数都基本大于三个,名词短语又有较多的修饰语。理论上,修饰语可无限添加,尤其是后置修饰语。虽然长短语增加了文章的难度,却增大了文本的信息量。
动词短语指的是以主动词为中心词的词组,可附加其他助动词,否定助词和否定副词。而分析动词短语的文体特征,主要分析它的时态和语态。
时态是一种动词形式,不同的时态用以表示不同的时间与方式。英语有16种时态,本类文本一般只用了两种时态: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表示通常性、规律性、习惯性、真理性的状态或者动作的一种时间状态,所以新闻报道常用一般在时来归纳总结事实。一般过去时,科技新闻报道中也很常见,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小类,它主要是告知读者最新出炉的研究成果,需要更为客观的描述,不许带有任何个人偏见。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说明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英语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一般认为,被动语态能增加语言难度,其语气更正式。再者,主动语态用词少,语言简练,降低了阅读难度。环境类科技新闻涉及到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有些实验直接拿动物甚至人体做研究,为了凸显人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环境类科技新闻报道一般用主动语态。
上面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名人名言短句》,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