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虎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幼时记趣》,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虎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
2、学会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重点一: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大意。
重点二: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趣事。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懂课文是难点,学习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讨论,教师从旁适当点拨。
l 预备训练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藐( )唳( )砾壑( )庞( )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明__________ 物外__________ 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 拔_________
l 课堂达标训练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目,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及词语。
明:_______ 秋毫:_______
私拟: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3、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4、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 课堂提高训练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2、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4、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凹者为壑
2、翻译句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①《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
②本文围读“_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 课外强化训练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砾( ) 壑( ) 怡( ) 庞(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 观之正浓: 盖一癞蛤蟆: 鞭数十:
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幼时记趣
预备训练:1.miǎo lì lì hè pang 2.眼力 物体本身之外(世俗之外) 暗地里 精神游历 搬,移开
课堂达标训练:1.眼力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形容极其细小的东西 暗地里 脖颈因此僵硬了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青云白鹤 鹤唳云端 4.冲 唳5.观蚊如鹤 6.《浮生六记》清 沈复 把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细心观察 奇特的想象
课堂提高训练:1.螳螂 蛇 2.觇 审视 视 3.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4.螳螂捕蛇
课堂检测:1.眼力可以看到极其细小的东西 脖颈都因此僵硬了 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 凹下去的地方为山沟 2.想象在里面亲身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愉快,自得其乐。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3.①《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 ②记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课外强化训练:1.lì hè yí páng 2.一样高 程度深 原来 鞭打 3.“以丛为林,……凹者为壑”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观察的仔细 5.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7、幼时记趣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古文叙事的方法。
2.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反复朗读,弄懂课文意思,了解作者记述趣事的方法;其次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的内容,按总分顺序来安排,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回忆童趣。
第二部分(2-4):具体记述“神游”趣事。
第三部分(5):点题,收束全文。
2.课文的写法。
文章主要回忆童年的趣事。作者写自己儿时看见复蚊在飞就想象群鹤在舞;特别是第三段写在院墙处看见丛革就想象来到树林里,看见虫蛀就想象遇到兽类动物,看见突起的土块碎石就想象来到山丘上,看见凹着的就想象来到山谷里。这些记述足见作者儿时的“神游”之乐。
o问题与方法
1.记述趣事,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喷云端。
2“以……为……”句式。
以……为……,文中可译为“把……当作
三、学与练设计
o识记与理解
1.填空。
《闲情记趣》的作者是,_(朝代)_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童稚 (2)果如鹤唳云端 (3)项为之强 (4)以土砾凸者为丘
3.根据拼音写汉字。
(l)见 miao3_小微物 (2)凹者为he4_ (3)pang2__然大物 (4)yi2__然自得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_ (2)能张目对日:_ (3)徐喷以烟:_ (4)鞭数十:_ (5)又留蚊于素帐中:_ (6)余亿童稚时:_
o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怕然自得。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l)于土墙凹凸处:_ (2)常蹲其身:_ (3)神游其中:_ (4)定神细观:_
2.翻译下列句子。
1)使与台齐。
(2)以土砾凸者为丘。
3.“怡然自得”这个词语,我们在初一哪篇文言文中学过?你能记得吗?请将该话默写出来。
4.解释“怡然自得”并造句。
5.文中运用了_修辞方法,突出“神游”之乐。
o拓展与迁移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一件或两件童年趣事。下面的文章是一位同学写他的童年趣事,语言生动有趣,可供参考。
提蛐蛐
天色已经很晚了,四周静悄悄的,乘凉的人们仿佛都陆续进屋了,只有我还在路灯下玩。
突然,一阵“嘟儿——嘟儿”的叫声从墙根下传来。再侧耳听,又是一阵“嘟儿——嘟儿”声,对,是蛐蛐!我马上跑进屋,拿了手电筒和玻璃瓶出来捉蛐蛐。
我蹑手蹑脚地顺着叫声寻找着,突然,一个小黑点一蹦,钻到了墙边的砖缝中,又继续叫了起来。我连忙打开了手电筒一照,啊,好大的蛐蛐呀!你看它,两根触须微微抖动,两只后腿强健有力。叫的时候,那只小肚子忽闪忽闪的,好像在使劲喊我呢。刚走近,它就跳到附近的碎砖堆里去了。我轻轻地把砖扒开,两手拢成喇叭,慢慢弓下身,心想:这下你可跑不了啦,谁知一扑竟没扑着,蛐蛐顺着手边又蹦到了墙根处。
我也追近墙根,那蛐蛐似乎知道了我在捉它,索性转身逃到了一个小洞里,再也不出来了。
我焦急地等着,却始终不见动静。唉,怎么才能挺住它呢!我急中生智,忙向屋里喊道:“小弟,拿杯水来!”一回头,小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蹲在我身边。他听了我的话,赶忙起身向屋里跑去。等小弟把水拿来以后,我把水小心地对着洞口倒去。畸,这下可灵了。只见那只蛐蛐浑身湿滚滚的,一下子跳出洞来,可在它还没站稳的当儿,我看准了,一扑,终于捉住它。
小东西在我手里还一个劲儿地蹬脚呢,我赶忙把它扣进玻璃瓶中。这时,我那高兴劲就甭提了!心想,捉住它可真不容易啊,还真动了一番脑筋呢。
作者邮箱:
第二单元
单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
4语言得体
六幼时记趣
沈复
一教学目标 :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
一全体朗读
二生字词
稚 zhi 藐miao 鹤 he 强 jiang 淚 li 怡 yi 凹凸 ao tu 砾 li 邱 qiu 壑he 庞pang
三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三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 :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
观赏白鹤青云图
三 :神游山林之趣
四 :鞭打蛤蟆趣事
作业 :翻译
第二课时
一 全体朗读
二 抽查复习情况
三 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四 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 观察――联想――想象
观察仔细:细察――定目细视
联想丰富
想象奇特
六 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 动词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鹤唳之端
拔山倒树
作业 :41页一 二
补: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散文家,著有《浮身六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3篇《幼时记趣》,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