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计划可持续论文(最新5篇)-888贵宾会

2024-03-23 09:36:06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该页是小编为大家整编的水资源计划可持续论文(最新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论文 篇一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论文

1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

1.1提高承载力

黄河可供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需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弱,若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将会导致水资源量严重匮乏。供水价格调整后,工农业用水成本依然偏低,用水户仍以满足自身最大需求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注重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相互影响,做好地表水、地下水的有机协调,综合规划,宏观调配,实行除害、兴利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注重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满足生活、工农业、生态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基本水量需要。

1.2持续利用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保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将流域管理、区域管理有机结合,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水资源,满足用水要求并持续供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有机结合;对水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兼顾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

1.3依法管理水资源

针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法律手段是依法治国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以法律为基础,用法律约束水资源管理行为,建立并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依据水量调度管理制度、办法,精细调度、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引水,依据法律、制度和办法,从控制各个引水口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引水总量的目的,依法管理、调度黄河水资源。

1.4联合调度

加强黄河干支流梯级水库开发,实行大型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有效调节黄河可供水量与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缓解供需矛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控制排污口,限制排污总量。积极培育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5细节入手,宏观调控

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量控制引水总量,实行计划引水、指标引水。严格引水程序,实行用水申请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流量、用水时段、取水用途控制,提高引黄供水的预见性,增加水量调度的严肃性。从细节入手,严格控制各个引水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统筹考虑水资源分配,宏观调控,以供定需,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6多措并举

制定水资源中、长期规划,把握水资源利用形势,把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放在首位,增强可预见性。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履行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权,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多措并举,合理调配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

2建议

2.1节约用水

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促使水资源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增加科技投入,通过节水技术改造,合理减少工业用水,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加大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轻引黄供水压力;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强水资源持续供给能力。

2.2加大管理力度

统一管理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良策,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严守三条红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用水需求持续增长。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严守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压缩、限制现有水资源荷载非常必要。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天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二

天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作者:李立妍徐艳杰韩宜芳

摘要通过对天津水资源的现状及利用情况的分析,提出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以为天津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天津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utilization abou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ianjin,the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situations of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s were submit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ianjin.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sustainable utilization;tianjin

水资源作为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的环境资源,既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支撑社会进步、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现代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数量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水资源作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一切污染排放物的承载体,其污染问题和开发利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使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决定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关键。目前,国内众多学者从水资源利用评价、理性配置及其调控等角度阐释如何在部分区域或城市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1-2]。由于不同地域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一些相关的研究对策具有相对的局限性。该文以天津市水资源利用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水资源现状分析入手,以为其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与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天津市水资源现状

1.1入津水系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下游,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流经市境的1级河道有19条,主要有海河、蓟运河、永定河、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等;2级河道79条。市境内大中型水库有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团泊洼水库等,还有蓄滞洪区12个[3]。众多的河流、洼淀、水库、池塘构成面积广大的内陆水域,为发展灌溉与城市供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1.2地表水资源

天津市的地表水资源量主要取决于降水,不仅与该市的降水量丰、枯有关,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河、滦河全流域降水量。其地表水资源部分来自当地,另一部分来自境外地区流入该市的入境水量。

1.2.1降水资源。大气降水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表水的数量和特征。天津年平均降水量600 mm左右。但降水受季风环流、地理纬度、距海远近、地形影响十分显著。天津市的降水具有地域上分布不平衡、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等特点,在空间分布具有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多于内陆的特点。

1.2.2入津水量。天津地处海河流域尾闾,入津水量取决于上游各河年径流量。各水系入津水量包括南系的'南运河、大清河[4]。

1.3地下水资源

天津地下水资源包括天然地下水资源和可采地下水资源。

2水资源利用情况

2.1用水量

2.1.1生活用水。由于天津在用水分配上坚持首先保证居民生活需要的原则,因此即使在缺水的情况下,城市生活用水总量和用水标准都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用水条件的改善)而逐年有所提高。

2.1.2工业用水。天津是工业城市,工业用水主要集中于耗水量大的行业,如热电、冶炼、化工和造纸业等。

2.1.3农业用水。农业是用水大户,而其中又以灌溉用水最多。由于水源不足,制约了粮食产量的增长,不得不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农村用水基本以供定需。目前农业用水的保证率低于工业和生活用水,所以,干旱年农业与工业争水现象严重。

2.2水资源污染严重

人口集中、工业发达的城市其下游水体一般都会遭受严重的污染。污染源就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城郊农用化肥和农药。受污染的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污染更加严重。天津地处海河下游,海河干流有汛期排污的任务,且接纳塘沽工业区排出的各种污染物,由于其上游来水减少,河水稀释能力下降,更加剧了天津水资源受污染程度。

3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球性发展战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其主要的支柱体系。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要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同时维护水资源的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在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度内调整人类活动,使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同步发展。

解决天津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必须立足于天津的城市地位及各方面的实际条件,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一系列措施,继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近期以节流为主的方针,逐步达到从根本上解决天津市的用水问题[5]。

3.1发展节水型农业

3.1.1调整农作物结构,压缩灌溉面积。小麦是天津的主要农作物,其用水较多。近些年来,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压缩小麦播种面积,改种耐旱作物,对缓解农业用水紧缺状况起到重要作用。

3.1.2推广浇灌新技术。天津市多数地区为淹灌、漫灌和沟畦灌,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较低。因此要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推广喷灌、微灌和滴灌等技术,对现有灌区工程进行全面配套建设,推广渠道防渗技术[6]。

3.2利用工程设施贮蓄降水

充分利用现有的工程设施,适当提高蓄水能力,调整蓄水工程的布局,提高径流的利用率,以满足农业用水的需要。 天津的农业用水主要靠拦蓄地表水。现有的蓄水工程经过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管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蓄水能力。同时,还需要调整蓄水工程的布局,改变北部蓄水设施过少的状况,减少地面径流的损失。应充分利用北部蓟县、宝坻、武清、宁河4县内总体积达113 322 m3的10个大洼,提高蓄水能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应以兴利为主,将抗旱与排涝相结合,充分发挥蓄水工程的效益。

3.3污水处理,一水多用

3.3.1污水灌溉。污水灌溉是我国目前一种用水途径,因灌溉对水质的要求不高,污水稍经处理就可用于灌溉。污水随意排放会污染水资源和环境,但用于作物灌溉就使其具有肥料价值,同时土壤能去除污水中部分污染物质。所以,使用污水灌溉既能缓解农灌水源不足问题,又能促进农业增产和改善环境。但对灌溉污水必须给予量的限制,灌溉污水量不能超过农作物的需水量和田间持水量。

3.3.2污水回用。回用污水可以用于钢铁工业、化学工业、采矿工业、造纸工业和水泥工业。蒸汽发电工业、设备产品加工工业和采矿工业对污水回用潜力大,尤以冷却、加工和水力输渣程序为著。

3.3.3污水回灌。人工补给地下水已经广泛用于控制地面沉降、阻止海水入侵及注入地下水库补充水资源的不足等方面。但是,如果用高质量的水回灌地下,而最后在附近地区将其抽出,则失去资源化利用价值,导致用水的成本增高。如果将污水适当处理后回灌地下,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在经济上也较合理。

3.4人工增水

进一步扩大从外引水的能力,增加和完善蓄水设施,提高调节能力,以满足城市用水日益增长的需要。天津城市用水主要靠外引水。虽然引滦工程基本解决了近期城市用水状况,但从长远看,尚需另辟新的水源。中央已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引长江水到天津。在引滦水量不足时,可采取从黄河或其他地方引水的措施。

3.5海水淡化

在经济和技术可行的条件下,积极利用海水冷却和海水淡化技术。天津濒临渤海,海水资源丰富,应大力加强海水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实践证明,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源,投资少,效益高,但要逐步解决海水对设备的腐蚀问题。虽然海水淡化耗能高、成本高,但其作为充足的后备水源,为了应付特殊情况下的急需,仍应积极筹建海水淡化工厂。

3.6合理开采地下水

根据目前勘察的地下水资源,可以积极开发和利用北部地区的地下淡水,改造和利用中部与南部地区的微咸水和咸水。应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合理运用,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地面沉降。

4参考文献

[1] 天津师范学院地理系。天津农业地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 谷书堂。天津经济概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3] 邢嘉明,唐以剑,徐志康,等。京津区域生态地理环境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4] 顾新洲,尹雅清,董晓敏。天津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j].海河水利,2008(6):5-6.

[5] 张梓,王瑞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水资源管理体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89-90.

[6] 赵晓慎,刘剑。天津市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6):601-604.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论文 篇三

1前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要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由此可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汪部长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黄委会相继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同时能够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应当从水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护好、使用好现有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只有我们都能牢固树立这种思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就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重点缺水省份之一,当地水资源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黄河是山东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资料显示,1951-黄河进入山东河段年均径流量为382亿m3(高村站)。其中50年代高村站年均来水量为462亿,到80年代减少为380亿,90年代高村站年径流量仅有212亿,较多年平均偏少45%。由于流量严重偏少,致使黄河下游频繁断流,断流量最为严重,利津站断流226天,且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从引黄形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m3,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仅黄河下游就修建引黄涵闸96座,其中山东63座。灌溉面积在660hm2以上的大型引黄灌区19处,设计引水能力2423.3m3/s,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总灌溉面积约200万hm2,自1965年复灌以来,全省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70年代的70多万hm2,增至200万hm2,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70年代年均引水量为49.93亿,90年代增加到69.68亿,其中由于全省干旱,年引水达123亿,另外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工程,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自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黄河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4.1面临的形势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整个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河道径流量减少,水资源贫乏,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污染严重,水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力。加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水法》的实施虽然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地方政府的干扰等因素,黄河水行政执法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及沿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之执法队伍缺乏对地方的约束力度,工作开展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地方水事纠纷或者水事矛盾处理上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尤为突出。

4.2存在的问题

4.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经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料显示,黄河河川年径流量为580亿m3,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200亿m3,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亿m3后,剩余的可供水量为370亿m3,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0亿m3,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0亿m3。而据预测,在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后,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到总需水量将达到520亿m3,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2.2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特别是山东黄河的主要污染源一是来自上游来水,二是长平滩区、大汶河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黄河,污染程度逐年增大,水质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个别月份超标发展到近几年的只有个别月份不超标,甚至全年超标。据资料统计,黄河干流60%以上河段水质属ⅳ-劣ⅴ类,污染十分严重。

4.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工程配套设施较差,管理粗放,大水漫灌等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和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浪费十分严重。

5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5.1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尤其是黄河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水法》的实施,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黄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引黄供水等相关办法、条例、规范性文件,尽快形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为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5.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行以流域或区域的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保障。在一个多部门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下,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配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明确流域与地方区域的事权划分,实施统一管理。二是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计划用水、放水通知、取水许可等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水量,实行流量断面控制,地方政府负责用水配水,确保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黄河水资源,积极呼吁出台《黄河法》,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依法维护黄河水工程安全和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四是采取强制措施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厉行节约用水,以水定产,限制发展高用水产业,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加强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经济手段,加强黄河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实施丰蓄枯调,确保实现黄河河道不断流的奋斗目标。

5.3狠抓流域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质不超标

要把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国家、黄委重点项目,加强部门合作,加快治理步伐,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由黄委会统一负责,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像黄河防汛一样,积极呼吁政府出台相应法规,实行省(区)界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是河务部门要加大黄河水资源监督力度,依法实施动态管理,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民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黄河部门工作的良好局面。

5.4提高治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备陈旧落的、管理粗放、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交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黄河涵闸管理上,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涵闸管理规范化、水量调度科学化。为黄河“四不”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持。

5.5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态势,采取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增强预见性、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内容上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5.6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节水意识

黄河水资源之所以日益短缺,主要是人类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造成的,是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众法规宣传。要从小、从细做起,促使公众自觉保护水利资源。要使广大用户参与到水的管理、利用中来,将用水利益相关的地区、部门的用水竞争放在保证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以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还要结合黄河水资源当前面临的形势,为早日实现汪部长提出的“四不”目标,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构建和完善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理顺机构,转变黄河部门职能,为实现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的奋斗目标提供保障。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了水资源危机状况的出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水资源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探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方法。

正文: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属于多水患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和水资源开发活动的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不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等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

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重复计算水量为7279亿m3。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我国水资源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350~750立方米之间,松辽河流域(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700 立方米,这些地区的用水紧张情况将长期存在。

2、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在年径流量时序变化方面,北方主要河流都曾出现过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例如黄河曾出现过连续(1922~1932年)的枯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少24%;也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年)的丰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多19%。海河流域在八十年代也出现了连续枯水年。这种连续丰、枯水年现象,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

我国降雨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长江以南地区河流汛期(4-7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60%左右,华北地区的部分河流汛期(6-9月)可达80%以上。但由于我国的雨热同期优势,农作物可以尽量利用天然降水,为提高农业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3、时程分布差异大

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所以水资源在时序分配上与降水量密切相关。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都很大,而且干旱地区一般大于湿润地区。我国南部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部地区一般是3~6倍;多数地区雨季是4个月左右,南方有的地区长达6~7个月,北方干旱地区仅为2~3个月;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南方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华北平原和辽宁沿海地区可达80%以上。所以,在我国水资源总量中,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汛期虽水多而往往不能加以利用,冬春季节又不能满足用水要求。采取工程措施使部分洪水转化为可用的水资源,是减轻洪、涝、旱灾害并缓解水资源在地区上和时间上分布不平衡的有效办法。

4、水资源地区分布与其他重要资源布局不相匹配

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矿产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根据1993年资料统计,北方五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和内陆河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6.5%,耕地占全国的65.3%,gdp占全国的45.2%,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9%;南方四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片)人口占全国的53.5%,耕地占全国的34.7%,gdp占全国的`54.8%,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81%。北方五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四片人均占有量的1/3。

二、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两个大问题是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总体来说就是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1、水资源浪费。

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只是水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工业用水量的大量增长,农业用水量的大量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多,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致使江、河、湖、泊的水质发生了改变,乃至造成水质污染,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已经报道的永定河的污染、太湖的屡遭、沿海的赤潮就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自然给人类的警告。水资源水环境污染应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水资源环境的研究十分必要。

2、水体污染问题。

水资源的污染更是惊人。据了解,全国每年直接排入江河的废水达360亿吨,50%的水源因污染不能饮用;全国2/3的河流污染,七大水系中黄河、松花江、辽河三大流域污染严重;四大海区中渤海、东海污染严重。去年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及太湖、滇池和巢湖中,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的河段只有36.9%;水质为四类、五类的河段达63.1%,其中劣五类水质达到37.7%;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75%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一些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污水排放总量620亿吨,约8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体,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164片,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我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上世纪90年代年均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公顷,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全国农村有多万人口和数千万头牲畜饮水困难,1/4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我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统计,在全国663个建制市中,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约100亿立方米,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2000亿元。

4、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我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5、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生态环境己造成了影响。目前黄河断流日益严重,却每年调出90亿立方米水量接济淮河与海河,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区域间的水资源的调配要依靠包括调水工程在内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6、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去工业的布局,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少耗水大的工业却布置在缺水地区;耗水大的水稻却在缺水地区盲目发展,人为加剧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矛盾。

综合上述,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解决水资源利用问题的主要途径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对策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为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实行永续利用的原则。其基本思路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中,注意因开发所致的不利于环境的副作用和预期取得的社会效益相平衡。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为保持这种平衡就应遵守供饮用的水源和土地生产力得到保护的原则,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受干扰或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原则,对可更新的淡水资源不可过量开发使用和污染的原则。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中,绝对不能损害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必须保证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供应所需的水资源,满足各行各业用水要求并持续供水。

为缓解严峻的水形势: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发现并杜绝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为本。这要求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战略应尽快实行调整,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钱易认为,我国目前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仍然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工业废水处理并不理想,即便实现了达标排放,还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环境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还要增长,污染物也会随着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会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工业生产也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开源。这主要指开发非传统水资源。钱易指出,为了提高供水能力,过去主要着眼于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即当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当发现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地表水逐渐枯竭后又想到远距离调水。远距离调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贵的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外,还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同时生态影响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又一重要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纷纷转向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非传统水资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废水、海水、空中水资源。据介绍,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城市废水利用几乎没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废水利用达到90%,美国的洛杉矶也是利用处理过的城市废水浇灌绿地。城市废水的再利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矛盾。

另外,随着技术进步,海水淡化成本趋低,并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冷却用水和冲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卫生场所的冲洗就是采用海水。中国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起,就确定每年的7月1~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从1994年开始,把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28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利用现在科学界的先进理论知识和科技创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净化处理进行更大范围的普及,同时兼顾自然规律,保证不会影响到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要动态监控各个水源地的情况,还要详细调查清楚缺水原因,并采取适合妥当的方法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水网络,健全水法规,完备水指标,实时报告水信息。

参考文献:

[1]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83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2

[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21

[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96

[5][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6]西尔多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13

[7]周玉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d].武汉:武汉大学,

[8]张坤民。21世纪中国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环境保护,1999

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五

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摘要】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随着淮河水资源环境的恶化,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影响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对淮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淮河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淮河水资源概况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西起伏牛山,东临黄海,北至黄河堤和沂蒙山脉,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豫、皖、苏、鲁4省。流域西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地区。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90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2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2.2%;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7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4.5%,扣除两者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85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0%。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73.7%,全流域人均水资源48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8%,每公顷平均水量为4935立方米,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水量的19%,水资源相当贫乏。

二、淮河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开发较早较多的一个地区。建国后随着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该流域已形成蓄、引、提、抽、调等水利体系。目前,淮河流域各类水资源工程的总供水能力约为5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50亿立方米,利用率40%;利用地下水90亿立方米,利用率31%;利用长江水110亿立方米,黄河水50亿立方米。在保证率50%,75%和95%的年份,可供水量仅及需水量的76%,71%和52%,平水年份缺水12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份缺水40亿立方米,特枯年份缺水高达114亿立方米。流域内超过666.7万hm2的有效灌溉面积中,每年实灌面积一般只有533.3万hm2左右,只占淮河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在水资源使用量中,农业用水占80%以上。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约占全国的1/9。

三、当前淮河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水质污染严重,危害生产生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干流中游及淮北支流已是无河不污,有些水域甚至已失去使用价值。ⅰ类水断面占评价断面的1.2%,ⅱ类水占 16.8%,ⅲ类水占17.8%,ⅳ类水占 14.5%,ⅴ类水占7.5%,超ⅴ类水占 42.2%。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饮用水荒以及人畜、鱼类中毒等事故经常发生,危害极大,影响恶劣。

2.水资源短缺,抗旱能力低

随着人口增加,水污染严重,人均可用水资源逐渐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今后水资源的供需缺口将会日益扩大。再加上灌溉设施不足,供水条件差,抗旱减灾能力低。目前,流域内在中等干旱年用水总量近500亿立方米,缺水40亿立方米,特枯年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尚缺水1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淮河中上游及沂、沐、泗地区缺口最大。

3.水利工程老化,洪灾威胁严重

淮河流域水系分布不均,山丘面积小,平原面积大,水系集中在淮河干流,干流顶托支流,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4.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淮河流域面积为1314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900平方公里。造成农田跑水、跑土、跑肥,据不完全统计区内年流失土壤量为422万吨。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减弱,自然水源减少,河流断流,水库蓄水能力下降,井泉枯竭,人畜饮水困难。

四、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水质污染

水体污染是制约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控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现有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整顿。另外,还要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划分水源保护区,确保饮用水质量。

(二)大量兴修水库,增加水资源总量

淮河流域的工农业用水总量一般在450亿立方米左右。必须进一步开发利用流域内外水资源。开发水源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有各项蓄、引、提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搞好灌区渠系防渗和建筑物配套,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搞好工业废水的自净循环使用;加强现有机电井的恢复使用,增打部分机电井,进一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增建一批大中小型水库,拦洪削峰,蓄水兴利,增加可供给水量,这样,既可防洪,又可灌溉,加固现有蓄水工程,提高拦蓄水量。

(三)建立节水型生产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建设节水农业。(1)进行渠道和机井垄沟防渗处理,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方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合理确定灌溉和灌水时间、次数。 (3)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4)推广节水的技术措施,如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覆盖保水技术、水肥调控技术等。

2.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下决心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的建设,原材料工业尽量向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的地区转移。做好工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采取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降低水耗。

(四)兴建水利工程,减轻旱涝灾害

1.兴建灌溉工程,抵御旱灾

要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维修、保护,使其发挥防御灾害能力,为扩大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搞好淮水北调工程和引黄灌溉工程,解决淮河流域北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水利工程的投入要多渠道,应执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坚持国家、地方、集体共同分担,社会各方共同投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速度,改变近几年抗旱能力下降的局面。

2.疏通河槽、修建蓄水工程,抵御洪灾

当前必须要清除河床行水障碍,疏浚行水河槽,恢复和提高入江入海河道的下泄能力。同时,上游继续修建蓄水工程,中游提高滞洪区的蓄洪能力,使淮河上中下游的蓄、排水系统更加完善,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五)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降低土壤肥力,且会淤塞下游河道,降低河水下泄能力,导致洪涝灾害加重,减少土壤厚度,降低土壤蓄水能力,加重干旱程度。因此,淮河流域水旱灾害的加重一定程度上是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淮河流域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当务之急。在上游地区实施森草措施和工程措施。森草措施有:坚持乔木混交、乔灌草结合;积极发展林果林;加强用材林、薪炭林和饲料林建设;封山育林育草。工程措施有:建水平沟、鱼鳞沟、水平梯田、沟头防护、谷坊坝、淤地坝、拦沙坝等。在下游平原地区应进一步扩大农田防护林网和提高果林面积,山区应实行综合治理,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水平沟等,层层拦蓄,治理水土流失。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使之成为水源林、薪炭林、经济林集中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陆鹏飞。基于人水和谐的理念探讨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12).

[3]董刚,王文举。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评估[j].治淮,2006,(10).

最新文章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优秀10篇)03-23

03-23

03-23

03-22

03-22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优秀10篇)03-23

水资源计划可持续论文(最新5篇)03-23

03-23

03-23

03-22

相关文章
129 2241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