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最新2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罪与罚》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声誉。小说主要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他饱受精神的煎熬,最后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终于投案自首的故事。本文重点从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出发,浅要揭示作者的创作思想及其善恶观。
一、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双重人格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
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好不容易弄来了一点钱,当他得知穷苦的人因没有钱而痛不欲生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钱悄无声息地放在了穷人家的窗台上。他救助穷困的索妮娅一家,不惜一切为妹妹和母亲着想。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善良的拉斯柯尼科夫为何要杀人呢?原来他经常受到伊万诺夫老板娘的盘剥,而被害的人不仅有拉斯柯尼科夫,还有许许多多穷苦的人们,他在痛恨老板娘之余,听到了人人都在骂她,于是他就萌发出了“大家都正在盼望着一个高尚的人伸张正义,一个勇敢的人去杀死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念头。在除恶以后,他更大的错误就是有把无意中看到这一切的老板娘的妹妹也无情地杀掉。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一个阴郁冷漠之人真实的心理反映。
杀人以后,拉斯柯尼科夫饱受了心灵的折磨,他生重病,精神崩溃,甚至是失魂落魄,恶梦连连。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无法摆
脱内心的恐惧,他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决定向警方投案自首。幸好他遇到了善良的警察官,让他有了自首的机会;改变他一生的女孩索妮娅,给了他无限的爱;爱他,鼓励他的妹妹,让他自首。作者对拉斯柯尼科夫的刻画,正是在告诉我们,人世间需要爱,人世间充满爱,爱能感化一切,爱会拯救一切。也证明一个不变的真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善良的人,上帝会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的。
二、《罪与罚》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
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并不是因为他像高略德金那样太软弱的缘故。据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拉斯柯尼科夫很强大。作者强调指出,不管是-壶知道§www.huzhidao.com 罗季昂,拉斯科尼科,还是气质上与之相似的妹妹,都属于选中一个什么思想就始终为之效命并不惜忍受痛苦的那种人。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自首,是因为他——虽然不是用理智,而是凭他整个的天性——不再相信他的残忍的“思想”,他的自首是不得不然的。他在犯罪后立刻感染到的和人疏远与隔离的感觉,折磨了他。他在犯罪之后,脱离了整个人性的东西。他恐惧地注视着,他丧失了拥有人类感情的可能,他最爱的是母亲和妹妹,可是怀着对她们和对自己的反感,他开始憎恨她们。因此,在《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法则所感到的战栗。
三、“罪与罚”中体现的善恶价值观
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地写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作案动机发展演变的一切细枝末节,由于作家切身的贫困经验和苦役经历,其描写能使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情绪压抑、精神恍惚等各种心理
状态。《罪与罚》中人物心灵的平衡点是基-督教,是上帝的信仰与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寄予他们的理想是通过“罪与罚”来表现一种拯救意识,这个母题的模式是:在原罪的基础上又去犯罪,结果自我受罚,在苦难中去忏悔,终得救。
《罪与罚》中的“罪”,不是指有罪恶的念头之类的,而是指确实有杀人的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动机是想当超人,一种革命的思想、理由。拉斯柯里尼科夫杀人之后,很快被列为重要嫌疑人,然而,他一方面把罪证掩盖得干干净净,另一方面利用反侦察的知识,与此案侦察员周旋,一次次度过险关,最后,案情突变,另有人自首,承认是此案的元凶。然而,拉斯柯里尼科夫心里一直明知自己才是此案的真正凶手,却一直在不断地逃避责任逃避惩罚。《罪与罚》中的“罚”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犯罪之后,拉斯柯里尼科夫从精神到肉体从未间断过“罪”的折磨,这种心灵问题的争论让他精神崩溃,受到了极大的折磨;最终重重矛盾在索尼娅的“爱”中得以解决,让主人公接受应有的惩罚,从而完成了心灵救赎的全过程。从罪到赎的过程中,有一个罚的阶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说赎罪,而是重点写罚,因为在整个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向人们告诫,人要彻底认识到自己的堕落,就必须对罪恶有一个情醒的认识,这个认识中夹杂着人的道德自知和善的愿望。罚的心路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灵反思与徘徊的过程。因此人要在善恶的较量中去自我受罚,从而在痛苦的受难中确立真正的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深受宗教思想影响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所提倡的是一种合乎基-督教义的、必须遵循人道主义的“善”。所以,即使拉斯科尔尼科夫本性是善的,但他试验自己理论的方法却是残忍和暴-力的,这恰恰是作者所反对的,是“恶”的。这种“恶”只有在确立信仰和接受苦难的帮助下,才能实现向“善”的转变,“恶人”才能得到救赎,获得新生。恶是可怕的,但是恶性不改或是找不到改的方法和途径则更可怕。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恶行,找到方法加以改正,就能战胜恶。
内容简介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采取某种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离他住处不远的当铺中的老板娘是个高利贷者,心狠手辣。一天晚上,拉斯柯尔尼科夫乘她一人在家,闯入室内,把她杀死。此时老板娘的异母妹妹外出返回,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慌乱中又杀死了她。次日清晨,他收到警察局的传票,惊恐万分,后知是为追交欠款时才松了口气。他在离开时无意中听到警官谈论昨晚凶杀案,紧张得昏厥过去,引起警官注意。他清醒后回到家里就卧床不起,几天不省人事,后来病情有所好转。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创作背景
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处的19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戳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和一切罪恶的渊源。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人们怀疑一切定论、天生贵贱、王权、信仰。尼采一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上帝死了”,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因参加反沙皇的秘密集会,触怒当局而被捕,次年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劳役。与罪犯共度的苦痛生活,使他对俄国社会的阴暗面有着极为深刻的观察,也对人类生活、人性中的善恶及俄国人的性格有了新概念,这些观察及概念即呈现于《罪与罚》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罪与罚》之前就作了充分的构思,这部小说是他多年酝酿的艺术结晶。早在1859年他在给其兄米哈伊的信中就说到要写“一部关于一个罪犯的忏悔录”,而且自信地认为“这部忏悔录会确立他的名声”。他关注当时俄国社会的犯罪诉讼事件,这些社会新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在1866年的一封信中提到要写这样一部小说,他向当时的《俄罗斯导报》出版者卡特科夫述说了这部小说的纲要。在这年8月他回国开始了写作。他对自己的第一稿并不满意。在他看来,小说是诗意的事业,应当去用心写。于是出现了第二稿和第三稿,直到1866年底,《罪与罚》终于问世。在创作过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经历了人生许多波折,这深深影响了他在《罪与罚》中的结论。
《罪与罚》是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全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年生于莫斯科马林斯基贫民救济院的一个医生家庭,一生与疾病斗争。1849年因参加农奴解放运动被判死刑,临刑一刻钟改判西伯利亚服役,十年后返回彼得堡。“假死刑”改变他的生活,所以作者写出来的作品也与众不同。“不肯写赏心悦目的东西,把一切隐藏的东西翻将出来”“引发和刺激读者的思考”。一般公认他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三大巨人。这位“残酷的天才”用他以往的写作风格写下了这部深受好评的《罪与罚》。
《罪与罚》以谋杀为主要线索。起初作家想写一个犯罪故事:一位大学生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用她的钱接济母亲和妹妹。然后他放弃学业,只身去国外,一辈子积德行善。但事与愿违,杀人之后大学生精神崩溃,他投案自首,甘愿接受惩罚。而最后的构思是:23岁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为筹借学费而杀人。经过侦探彼得罗维奇的多次问讯和“妓-女”索尼娅的感化,他最终认罪,并接受惩罚。在索尼娅身上,他发现了他一度丧失的人性。拉斯科尔尼科夫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服苦役,索尼娅自愿跟随他,陪伴他。拉斯科尔尼科夫开始了新的生活。该部社会哲理性质的小说于1866年一发表,便引起强烈的反响,使作者获得了世界声誉。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也成为了学者争论的焦点。
大学生洛迦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虚无主义者否定一切社会权威,坚称个人有绝对自由。由于家庭的接济一度中断,再穷极无聊中患上妄想症,把自己视作“超人”,有权力支配世界,制裁坏人。因
此在此种偏激思想的控制下,他计划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读完乡下母亲的来信后他曾经动摇了,可是在小酒店听到一位军官与某大学生的谈话:一件小小的罪行可以换来数千的善事应该是值得做的。坚定了他的信心,除掉对人类毫无益处的虱子——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伊凡诺夫娜。拉斯科尔尼科夫在逐渐意识到他要杀人的同时也感觉到对杀人的厌恶。在谋划过程中他从未将“杀人”二字直接说出口只是用含糊的“那件事”来代替。当拉斯科尔尼科夫从丽莎韦塔——伊凡诺夫娜的妹妹和小贩的谈话中得知第二天晚上七点只有老太婆一人在家。次日主人公按他早已想好的计划将斧子藏在外套里来到伊凡诺夫娜家里,乘其不备将其砍死。不料,丽莎韦塔提前回来一并被杀。你可能会说他丧心病狂,但主人公是个有人道主义思想倾向的`青年。他对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同情以及在梦中因被折磨致死的老马而痛哭,对想要娶贫穷的妻子以便支配、统治她的鲁金的坚决拒绝等等。犯罪后的主人公精神极度紧张,当要走出警察局时,听到因老太婆凶杀案而拘捕了人,拉斯科尔尼科夫昏厥了过去。回到家后他把一切的赃物藏在一块大石头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认识了老马的女儿,一个“操贱业”的女孩——索尼娅,他的母亲和妹妹来到彼得堡。妹妹是为了他而嫁给鲁金,来这里是为了完婚。拉斯科尔尼科夫得知后坚决反对。他对她说:“就让我成为卑鄙的人,而你不应当……”家虽然很穷却充满爱。最后主人公的妹妹——杜妮亚嫁给了他的大学好友拉祖米亨拉祖米亨。而此时的主人公因杀人饱受良心的谴责,大病一场后更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而且侦探彼得罗维奇也开始怀疑他。终于忍受不住,他把“那件事”告诉了索尼娅,索尼娅依然对他不离不弃,劝他去自首。经过苦痛的挣扎,在爱人的感化、母妹的温情、好友的开导、刑警的劝诱下拉斯科尔尼科夫戴着爱人送的十字架跪在中央的广场三吻土地高喊:我杀人啦。最后又向警察局自首。由于自己的坦白加上有利的旁证,拉斯科尔尼科夫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八年。拉斯科尔尼科夫获得了心灵上的解放,同时也赢得了索尼娅对他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
犯罪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人性深处的邪-恶在作祟?批评家皮萨列夫认为,对社会的失望和绝望是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原因之一。而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他是伟人,有权力而且有资格在
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他举的就是拿破仑的例子。他宣称,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去杀人,包括像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样的“虱子”,因为这样将有利于共同幸福。作为知识分子,他脱离人民,而作为理性主义者他对生命始基缺乏兴趣。最终导致杀人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个人主义的高傲与宽恕一切和接受苦难的索尼娅的温顺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