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优秀3篇)-888贵宾会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该页是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象征意义;
3、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朗读方法,体味诗歌情感;
4、背诵诗歌,积累语料。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较为准确地把握其象征意义;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具体意象来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体验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初读,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速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
⑴从字面上来理解,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对空气的赞美)
⑵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空气?(因为空气给予我太多的帮助,给予我特别的关爱。)
⑶重点读解2~5诗节。
三、研读,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1、诗人在这首诗中,尽情讴歌了空气给予自己特别的关爱,这里的空气的意象无不染上诗人浓浓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个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寄托了一种特别的味,这就是诗歌中所常有的一种手法,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吗?(象征)
2、诗歌中所赞美的空气,你认为它象征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例证加以说明,如能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更好。
(学生思考讨论后自由述说,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3、学法迁移
阅读下面两首短诗,谈谈你的理解:
写给一只搪瓷碗
有了光洁的外表
就忘了曾经是土坏
有一天
你猛然一跳
摔在地上
与泥土融为一体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四、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分别用高兴与感激、后悔与悲伤、向往与期盼的'心情来朗读诗歌。
2、配乐背诵。
五、课堂小结。
《致空气》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诗人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六、布置课外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仿照《致空气》或《老马》写一首有象征意义的小诗。
板书:
致空气
邵燕祥
内容:对空气的赞美
象征
情感:对友谊、真情……的赞颂
(高兴与感激、后悔与悲伤、向往与期盼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一) 导入: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 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www.huzhidao.com←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是,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什麽品质?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四、小结。
初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的凝练和富有内涵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一、课题导入
你见过100万亩的大芦荡吗,那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景象。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如今的命运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去关注《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3分钟读完课文,准备概述文章大意。
2、指名概述:
大芦荡的风景、芦苇的生长和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从芦荡的命运联想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提出能源与资源问题。从崇明岛的芦苇写起,提醒人类应理性的生存,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理解重点语句,品味语言内涵
1、 以“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开头,有什么作用?
以“我”之小,面对“100万亩”之大,从而引出我对大芦荡的关注和思考。
2、“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以珍稀禽类被害,写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指出人必将自食其果。
3、“大芦荡的困惑,其实就是中国的困惑、人类的困惑。”如何理解这里的“困惑”?
“困惑”是指不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穷凶极恶的破坏环境。
4、人类越来越“不去思想、不会思想、不像思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类愚蠢贪婪行为的极度愤慨。
四、理解“守望”的含义,领会文章主旨
1、文中多次出现“守望”意思有什么不同?
“守望”是看守了望的意思。第一次出现是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守望。结尾寄托作者的希望。大芦荡守望的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
2、齐读作者表达的观点的句子,结合课内外资料进一步理解。
3、作者通过“大芦荡”的命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文章以理性色彩见长,主要是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的批判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而大芦荡起一个引发联想与思考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举出你所关注的类似“芦荡”的另一种存在,写出你的思考。
最新文章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9篇)03-18
03-18
03-17
03-17
03-17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3篇)03-18
03-18
03-17
03-17
03-17